近来城里灯火总显得有些急促,仿佛每一个光点都在催促人们快些完成一个又一个程序。七夕在这样的喧嚣里,像是一枚被人们反复研磨的符号,既熟悉又让人心里发酸。有人说这日子是情感的天花板,可是情感到底落在何处,常常被商业的烟雾掩盖。于是,有人把目光投向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雅集,试图从符号的外壳里摸出一些真实的脉搏。这新闻并非空谈,而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在本月二十九日推出的特别节目雅韵七夕,似在用一种古老的方式提醒今日之人:浪漫并非偶然的灯光游戏,而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节目自称以戏曲民俗实景三重融合来实现表达的场景创新、情感的时空对话与媒介形式的交合。说白了,就是把舞台的灵魂搬出房间,投向真实的山水间,让观众在景的呼吸里听见心的回声。这番话听来像是做梦,却也像在提醒我们,今天的艺术与往昔的传承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一条会在现实中呼吸的绳索。它试图让戏曲与实景山水彼此成就,成为一种新的叙事语言。
在创新表达上,节目把景与戏牵得更近。徽州大灵山的粉墙黛瓦、呈坎古村的莲叶荷塘、唐模古镇的小桥流水,仿佛被舞台上的腔调一一点醒,化作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所谓“景中演、戏中游”,不过是把观众带进一个看得见的梦境:在实景里听戏,在戏声里看景,像是把人安置在一座离不开呼吸的画中。若说传统戏曲的生命在于传承与表演,那么此刻它的生机,正是在山水与人心之间重新绽放。
展开剩余62%民俗的挖掘则显得更为深刻。节目不仅把穿针乞巧、拜魁星等古俗端上舞台,还通过嘉宾的亲身体验将古老的仪式写进现实的笔记里:五彩丝线比巧、古筝的弦音传情、戏词对答的情感抒发,仿佛要把七夕的文化内涵从外在的风俗改写成内在的道理。嘉宾以古典诗词与传统戏曲的对话来完成“中国式告白”,再加上《昨夜笙歌》的古筝独奏,以及跨剧种的爱情剧目串联,勾勒出一个中国人从星象崇拜走向情感寄托的文化轮廓。看得久了,便会明白七夕并非单纯的浪漫,而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岁月里对美好生活的匠心书写。
难得之处在于实景拍摄与文旅体验的双翼并举,使得文化记忆得以在当下找回形状。徽州古村落不再只是背景屏幕上的点缀,而成了叙事的参与者。潜口民宅的木雕纹样、呈坎青瓦白墙、大灵山的竹海梯田,与戏曲的旋律、与观众的目光交错,彼此呼应,最终绘成一个“诗戏相融、山水为幕”的立体长卷。看似优雅的景物,实则隐藏着历史与记忆的重量;看似轻盈的表演,实则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读来不免让人反问:在这场以雅致和浪漫为名的尝试里,真实到底是什么?或许真实并非坚硬的铁板,而是一种被镜头与观众共同塑造的记忆。节目似在告诉我们,古老的礼乐并非尘封的符号,而是一种在现代生活中仍可得到再造的力量;而现实的美,不在于花样繁多的场景,而在于那些愿意把自己曝露在观众面前的真实情感与灵魂的清澈。
愿这份匠心与浪漫不止停留在银幕之上,而能在每一个观者心中落地生根。愿我们以冷静的目光审视过往,以温柔的胸怀走向未来。愿文化的光辉照亮每一个被忽略的角落,愿每个人都能在生活的山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和答案。祝愿诸位安好,愿家国昌盛,愿这份雅致的传承在新的日子里继续蓬勃生长,成为推动我们前行的温暖力量。
发布于:山西省炒股配资选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